2025年6月27日,北京——随着全球控烟形势日益严峻,烟草行业在成瘾机制研究方面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今日,多家权威媒体披露,我国烟草监管部门正联合科研机构对主流香烟产品成瘾性进行新一轮评估,其中“长白山 迎春 细支”等热销品牌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一消息引发业内震动,也让长期被忽视的烟草成瘾机制问题重回公众视野。
记者今日从国家烟草专卖局了解到,最新一轮的成瘾性评估将采用国际通用的“双盲测试”标准,通过脑成像技术追踪尼古丁对大脑奖赏中枢的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监管部门人士透露:“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部分细支香烟如‘长白山 迎春 细支’(零售价约75元/条)的消费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产品包装设计、口感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行业市场行情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长白山 迎春 细支”销量同比增长12.3%,成为烟草行业为数不多的逆势增长产品。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多家烟草专卖店发现,该产品柜台前始终排着长队。一位店主表示:“每天下午五点后,这款香烟的销售额能占到总营业额的三成以上,很多年轻白领点名要买。”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接受采访时指出:“细支香烟通过降低焦油含量、优化吸食手感,巧妙绕过了现有监管红线,但尼古丁含量并未实质性减少。这种‘技术性合规’恰恰利用了消费者对健康风险的认知盲区。”他特别提到,近期国际期刊《烟草控制》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细支香烟的成瘾指数与传统香烟相差无几,但消费者对健康的“心理安全感”却提升了40%。
在消费者群体中,成瘾机制的争议尤为激烈。25岁的程序员小李告诉记者:“我一周前尝试了‘长白山 迎春 细支’,感觉比普通香烟‘柔和’,没想到现在每天要抽两包。”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烟草公司资深配方师王工(化名)向本刊透露:“细支香烟的‘柔和感’是通过特殊滤嘴和微调尼古丁释放速度实现的,这种‘慢释放’反而延长了单支香烟的生理依赖周期。”
法律合规层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引发关注。一位消费者起诉某品牌香烟未在包装上明确标注“成瘾性风险”,法院最终认定现有标识已符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律师张明指出:“当前法规对成瘾机制的披露要求仍显滞后,特别是对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存在空白地带。”
值得关注的是,跨国烟草公司对成瘾机制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今日发布声明称:“我们正投资3亿美元研发‘零尼古丁’替代品,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该声明被业内解读为对监管压力的回应。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该公司旗下某电子烟产品仍占据便利店货架显著位置,售价约89元/盒。
业内专家观点呈现两极分化。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系教授陈志华强调:“烟草成瘾本质上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现有产品无论包装如何变化,都无法改变其对多巴胺系统的长期损害。”而中国烟草总公司技术中心研究员林峰则认为:“将成瘾问题完全归咎于尼古丁有失偏颇,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在零售终端,记者观察到“长白山 迎春 细支”的营销策略尤为细致。某连锁便利店店员展示的促销单页上,特别标注了“低焦油”、“适合女性”等字样,旁边还附有“每包售价13元”的醒目价格。当被问及是否了解成瘾性时,这位店员回答:“我们只负责销售,健康问题消费者自己判断。”
国际对比数据显示,欧盟国家已强制要求烟草包装采用“成瘾性警示”图标,而我国现行标准仍停留在“吸烟有害健康”的通用表述。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艾尔莎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烟草消费国,在成瘾机制信息披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在采访的最后阶段,记者联系到多位“长白山 迎春 细支”的忠实消费者。30岁的自由职业者张女士表示:“我抽这款香烟已经三年,确实感觉比传统香烟‘干净’,但最近尝试戒断时发现比以前更难。”而另一位老烟民则调侃道:“无论包装怎么变,只要尼古丁还在,我们这些‘老朋友’就断不了。”
随着监管趋严和公众健康意识提升,烟草行业的成瘾机制研究正在进入新阶段。从“长白山 迎春 细支”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单纯依靠产品改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所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公共健康,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思考和行动。”
标签: 长白山 迎春 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