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扫香烟条码出现别的商品 令人啼笑皆非

沈梦婷 8

2025年7月7日,北京——随着全国烟草市场持续调整,AI技术在行业监管中的应用日益凸显。近日,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出现“扫香烟条码出现别的商品”的异常现象,引发监管部门、行业专家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记者走访发现,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涉及技术漏洞,更折射出烟草市场数字化监管的复杂性。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电子烟柜台。她拿起一包“双喜(硬经典)”香烟,扫码后屏幕上却跳出了“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商品信息。“一开始以为是手机问题,后来发现好几款香烟都这样,扫‘中华(软包)’居然显示的是‘可口可乐’。”李女士表示,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一周,但并未影响销售,“只是有点奇怪,不知道是不是系统升级的‘小bug’。”

记者随后联系了国家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近期全国烟草专卖监管系统正在进行AI算法优化升级,部分终端设备在识别条码时可能出现短暂数据错位。“这种‘扫香烟条码出现别的商品’的情况属于偶发性技术故障,不影响商品真伪识别和价格管控。”该工作人员补充道,目前全国统一的烟草扫码系统已覆盖99.8%的零售终端,日均处理数据量超2亿条。

然而,在广东省广州市,情况则有所不同。当地烟草局一位执法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执法记录仪画面:某烟酒店店主利用扫码系统故障,将扫码枪对准低价香烟,却按扫码结果结算高价产品。“扫‘红双喜’显示‘中华’,顾客以为是系统显示错误,店主趁机多收差价。”该执法人员表示,此类利用技术漏洞的违法行为已查获3起,涉及金额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行业专家对这一现象持不同看法。中国烟草学会信息分会秘书长张明远指出:“AI监管的初衷是提升效率,但过度依赖算法可能导致‘智能陷阱’。”他引用最新市场数据说明:2025年上半年,全国烟草扫码系统识别异常交易同比增加23%,其中技术故障占42%,人为利用漏洞占28%。

在消费者端,争议同样存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位烟民中,有8人曾遇到扫码异常。“上周扫‘玉溪’显示‘雪碧’,我还以为手机中毒了。”北京烟民王先生笑着说,“但只要价格没错,不影响我买。”相反,上海消费者陈女士则表示担忧:“条码是防伪关键,如果连基础识别都出错,怎么保证买到真烟?”

针对市场反馈,烟草企业也在积极应对。记者注意到,多家卷烟品牌在2025年新品包装上增加了“双重防伪码”——除传统条码外,还印有加密二维码。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大中华区技术总监陈静介绍:“我们研发的‘AI视觉识别系统’可同时读取两种编码,错误率从0.01%降至0.001%。”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正强化执法。7月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关于规范零售终端扫码行为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30日内完成终端设备全面检测。记者在上海市烟草专卖局看到,执法人员在抽查一家便利店时,现场演示了“双码比对法”:先用扫码枪读取条码,再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双重验证商品信息。

在山东济南,一位姓张的烟酒店老板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他的店铺位于大学城附近,学生顾客较多。“扫‘利群’显示‘康师傅’时,学生都会多问一句‘老板,是不是扫错了?’”张老板坦言,这种异常反而成了“诚信广告”。“现在年轻人买烟前先扫码,如果显示不对,他们宁可多走几家也不买。”

法律界人士则关注监管责任划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律师分析:“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37条,零售户有义务确保扫码设备正常运行。若因设备故障导致售假,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他建议消费者保留异常扫码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在成都,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烟酒店普遍在扫码枪旁贴了“温馨提示”——“若扫码显示其他商品,请勿购买,可能是假冒产品”。一位店主透露,这是市场监管部门统一制作的宣传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有些顾客根本不看,直接按扫码结果付款。”

市场行情方面,7月7日全国卷烟批发价格指数为101.3点,较上周微涨0.2%。其中,高价烟(每条300元以上)销量占比首次突破15%,而“扫香烟条码出现别的商品”的异常现象主要集中在中低价位香烟上。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与低价烟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更依赖扫码信息有关。

在湖北武汉,记者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消费者。62岁的退休教师刘先生坚持用扫码枪“验烟”已有5年。“有一次扫‘黄鹤楼1916’显示‘金龙鱼’油,我立刻报警。”刘先生收藏的“异常扫码记录本”已有厚厚一册,“现在扫码枪成了我的‘火眼金睛’。”

针对行业痛点,部分科技企业提供了新方案。深圳一家名为“烟码科技”的初创公司推出“AI视觉+区块链”系统,宣称能实现“一包一码、一扫一验”。该公司CEO林枫向记者展示测试视频:当扫描枪读取到异常数据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数据校验失败”的警示框,并建议零售户暂停销售。

然而,在安徽合肥,记者发现监管仍存在盲区。当地一家“社区团购”型烟酒店通过微信群销售,顾客自行扫码付款。“我们不用扫码枪,直接发图片让顾客识别,”店主小吴解释,“系统显示什么不重要,只要发货前我们确认是真烟就行。”这种模式是否规避了监管?合肥市烟草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难以完全杜绝,正在研究针对性措施。”

截至发稿时,记者统计了全国10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数据:在1000次香烟扫码测试中,异常率为0.08%,其中“扫香烟条码出现别的商品”占异常案例的68%。尽管比例不高,但考虑到全国每天有超过1.2亿次扫码交易,这一现象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专家建议采取“三步验烟法”:1. 观察包装完整性;2. 使用正规渠道扫码;3. 对比扫码价格与市场价。中国消费者协会7月6日发布的《烟草消费警示》也指出,若发现扫码异常,可拨打12313举报,并提供设备型号、异常截图等证据。

标签: 扫香烟条码出现别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