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日,烟草行业再掀波澜。一则关于“电子烟新规落地,传统香烟市场受冲击”的报道在烟民群体中引发热议。记者走访多家烟草专卖店发现,尽管电子烟监管趋严,但传统香烟销量并未出现明显下滑,反而因部分品牌调价引发抢购潮。
“昨天刚涨价的中华(硬)卖到了80元一包,比昨天贵了5块,”北京朝阳区的李师傅告诉记者,他上午特意多囤了几条,“听说是最后一次调价,以后可能还要涨。”记者注意到,尽管价格上调,但柜台前仍排起长队,不少烟民手持多张购物卡排队结账。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调价与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烟草价格调控办法》密切相关。该办法明确要求“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全国卷烟价格体系调整”。北京烟草研究所的陈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双控’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控制销量也控制利润空间。”
与实体店火爆场面形成对比的是,网络渠道的香烟交易更加谨慎。记者暗访发现,尽管《电子商务法》早已明确禁止线上售烟,仍有部分社交平台账号通过“代购”“礼品”等擦边球方式兜售香烟。“现在做这行风险很大,”一位要求匿名的卖家透露,“贩卖香烟定什么罪?轻则罚款,重则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
在广东某市,近日查处的一起特大香烟走私案引发关注。警方查获的假冒中华烟价值超过2000万元,涉案人员被控多项罪名。当地检察官在发布会上强调:“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走私香烟情节严重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起案件让“贩卖香烟定什么罪”再次成为烟民热议话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则从另一角度切入。北京市消协秘书长王女士指出:“新规实施后,我们接到多起投诉称香烟包装存在虚假宣传。”她举了个例子:“某品牌宣传‘低焦油’概念,但检测显示焦油量仍高于行业标准。”
在山东济南,一位老烟民张大爷对记者说:“现在买包烟跟玩儿似的,身份证、人脸识别、扫码支付,比买火车票还麻烦。”但他也表示理解:“毕竟吸烟有害健康,管得严点好。”这种矛盾心理在烟民群体中颇具代表性。
国际烟草巨头动向同样值得关注。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宣布,其在中国市场的iQOS电子烟业务将全面转型,但强调“不会退出传统香烟市场”。该公司中国区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与监管机构合作,探索‘减害烟草产品’的合规路径。”
反吸烟组织对这一表态持保留意见。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刘医生指出:“任何形式的烟草制品都含有尼古丁,不存在所谓‘安全’选项。”他呼吁:“政府应考虑将烟草税提高30%,这是全球控烟的最佳实践。”
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第二季度烟草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高端品牌销量稳中有升,而中低端产品面临较大压力。上海烟草集团数据显示,其“红双喜”品牌在华东地区市场份额下降了2.3个百分点。
在西南地区,一种名为“云烟(复兴)”的新品成为市场焦点。该产品定价55元/包,主打“传统工艺”概念。当地烟民王女士评价:“包装确实复古,但价格太贵,还不如买两条‘玉溪’划算。”
法律界人士对当前烟草监管提出建议。中国政法大学李教授表示:“现有法律对电子烟监管存在盲区,建议尽快修订《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电子烟的监管主体和法律责任。”他特别指出:“对于非法贩卖香烟行为,应区分是行政违法还是刑事犯罪,关键看涉案金额和情节严重程度。”
随着“无烟城市”建设推进,多地公共场所禁烟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州市近日将地铁站的“等候区”纳入禁烟区域,违者罚款50元。市民陈先生认为:“这比罚款本身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吸烟对他人的影响。”
在烟草行业内部,数字化转型成为新趋势。湖南中烟引入AI质检系统,可将烟包检测效率提升40%。该公司技术总监表示:“这不仅能减少假冒伪劣,还能确保每一包烟都符合最新包装标识要求。”
临近傍晚,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三位年轻人。90后小吴说:“现在年轻人抽得少了,我身边基本没人抽。”00后小李则认为:“价格涨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人减少消费。”而85后老张的看法最为实际:“只要需求在,烟草生意就不会消失,只是玩法变了。”
夜幕降临,烟草专卖店门口的灯光亮起。尽管新规频出、价格调整、监管趋严,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行业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生命。正如一位烟民所言:“香烟这东西,就像生活中的许多选择,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而关于“贩卖香烟定什么罪”的讨论,或许还将伴随这个行业继续下去。
标签: 贩卖香烟定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