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烟草行业“降焦减害”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焦油含量平均值已降至10毫克/支以下,较去年同期下降0.8毫克,降幅达7.4%。这一数据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的中国2025年目标值基本持平,引发业内关于“减害技术突破”与“消费者接受度”的双重讨论。
在北京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内,记者随机采访了三位正在选购香烟的消费者。其中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表示:“现在市面上15到20左右的烟哪好抽,很多品牌都说降焦了,但抽起来还是感觉没以前顺口。”另一位40多岁的烟民则指出:“像利群(软红)这类中档烟,焦油降到8毫克后,价格反而涨了2元,性价比确实打了折扣。”
中国烟草总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张明远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称:“降焦并非简单降低尼古丁含量,而是通过改变烟草配方、改进滤嘴技术等多重手段实现。例如‘中烟科’研发的‘纳米多孔滤嘴’技术,可使焦油截留率提升22%,但材料成本增加导致零售价上涨。”他同时引用《2025年中国烟草白皮书》数据补充道:“目前全国已有37家卷烟厂应用此类技术,涉及市场占有率约65%的品牌。”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烟草制品减害技术监管指南》显示,截至6月底,共有15个品牌因“减害标识不符”被要求整改,涉及金额达8.6亿元。其中“黄金叶(天叶)”因宣称“生物酶降焦技术”但未提供完整检测报告,被处以罚款130万元。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华指出:“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明确要求,减害宣传需经国家局认证,否则属于虚假广告。”
在行业市场方面,第三方机构尼尔森发布的《2025年H1烟草消费报告》显示,低焦油卷烟市场份额已从去年同期的28%增长至35%,但中端市场(15-20元/包)的销量却下滑3.2个百分点。云南中烟一位不愿具名的营销总监透露:“消费者对‘15到20左右的烟哪好抽’这个问题,实际更关注口感而非宣传的‘健康指标’。今年新品‘红塔山(经典1956)’虽标称焦油8毫克,但通过增加香精配比弥补口感损失,市场反馈相对较好。”
国际对比方面,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发布的《全球烟草减害进展报告》指出,中国降焦速度超过欧盟(10年降5毫克)但落后于日本(5年降8毫克)。日本烟草集团(JT)中国区负责人木村健太郎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通过‘低温加热烟草’技术实现‘0焦油’,但中国消费者更习惯传统卷烟的‘劲头’。”
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期受理的烟草投诉中,涉及“减害宣传误导”的案例占比达42%。协会律师王雪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商家不能提供减害技术的权威检测报告,消费者可要求退货并索赔。上周我们就协助一位烟民成功追回购买‘白沙(和天下)’的500元损失。”
在零售终端观察中,记者发现大型烟酒店的“减害专区”销售数据呈现两极分化。上海南京路某老字号烟酒店店主周先生提供的数据显示:“标注‘低焦油’的品牌销量仅占10%,但单价普遍高出30%。反而是‘红河(软88)’这类未强调减害的低价烟,销量稳中有升。”
对于未来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副主任肖丹提出不同观点:“降焦减害本质是降低二手烟危害,而非满足消费者口味。从2026年起,我们计划将公共场所卷烟焦油含量纳入考核指标。”这一表态引发行业震荡,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应声下跌,其中“黄山(天都)”品牌经销商表示“新规将使库存积压风险增加20%”。
综合各方信息可见,2025年的烟草减害进程正站在十字路口。当监管机构与科研机构持续推动技术升级时,市场却用销量数据给出了朴素答案:在15到20元这个主流消费区间,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或许仍是那句流传已久的评价——如今市面上15到20左右的烟哪好抽,终究还得看口感与价格的平衡。
标签: 15到20左右的烟哪好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