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随着全国烟草行业“控烟限售”政策的深入推进,多地市场出现明显变化。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点发现,部分品牌香烟价格调整幅度较大,而云南楚雄的香烟市场则呈现出供需两端的微妙平衡。据行业人士透露,这一现象与当地烟草种植及加工产业链的韧性密切相关。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内,店主王女士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的调价单。其中,中华(软)从去年的80元/包涨至88元/包,而红塔山(经典1956)则从15元/包降至12元/包。王女士坦言:“政策要求我们严格执行‘明码标价’,但部分品牌价格波动确实让消费者感到困惑。”记者注意到,店内还张贴了最新的《烟草专卖许可证》年检通知,显示监管力度正持续加码。
与此同时,云南楚雄的香烟市场则展现出不同的景象。当地烟草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表示:“楚雄作为云南重要的烟叶产区,我们严格执行国家局‘双控’政策(控量、控价),但得益于本地‘烟叶+文旅’融合模式,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记者在楚雄市烟草专卖店看到,当地品牌如‘云烟(珍品)’价格保持在28元/包,而云南楚雄的香烟如‘楚雄印象’系列则维持在18元/包左右,销量并未因政策收紧而大幅下滑。
烟草行业专家张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政策的核心是通过价格杠杆和供应量调节,逐步实现‘减量提质’。云南楚雄的香烟之所以表现稳健,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对‘烟叶替代种植’的补贴政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区域性品牌的忠诚度。”他补充道,近期发布的《2025年烟草行业合规指南》明确要求零售终端必须安装‘智能监管柜’,这一举措已在一线城市率先落地。
在消费者端,记者采访了多位烟民。35岁的软件工程师李明表示:“云南楚雄的香烟口感独特,价格比一线品牌低不少,现在政策收紧后,这类区域性品牌反而成了‘避风港’。”而另一位烟民则吐槽:“红双喜涨了5块钱,我现在改抽12块的‘红河’了,毕竟工资涨幅跟不上香烟涨价速度。”
针对行业乱象,市场监管总局近日通报了一起跨省走私案件,涉案金额高达2.3亿元。案件细节显示,犯罪团伙通过伪造云南楚雄的香烟包装,将非法生产的烟丝走私至广东市场。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评论道:“《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对假冒伪劣的处罚上限已提高到货值金额的5倍,但执行层面仍需加强‘产地溯源’技术。”
市场行情方面,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烟草消费指数》显示,全国卷烟销量同比下降7.3%,但云南、贵州等传统产区降幅仅为2.1%。该报告分析称:“云南楚雄的香烟等区域性品牌通过‘文化营销’(如包装融入当地彝族元素)成功突围,成为政策环境下的‘结构型机会’。”
在监管报道方面,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市场监管重点》明确要求:1)零售终端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替代产品;2)所有品牌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健康警示二维码’;3)对云南等产区实施‘烟叶种植计划’,严禁超计划生产。一位长期关注烟草行业的记者透露:“这些措施相当于给整个行业装上了‘智能刹车’,短期阵痛难免,但长期看有助于产业健康转型。”
云南楚雄的香烟品牌方则采取了差异化应对策略。当地某品牌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我们联合当地文旅局,在包装上印制‘楚雄火把节’限定图案,并推出‘一包烟=一株烟苗认养’的公益活动,消费者反馈很好。”记者在淘宝平台上看到,该品牌官方旗舰店的月销量从3月的2.3万件增长至6月的3.6万件,增幅达56%。
临近中午,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东城区的烟草批发市场。一位老批发商感慨:“以前是‘烟酒不分家’,现在得学会‘烟+文化+科技’的新玩法。你看云南楚雄的香烟,人家把二维码连到非遗传承人介绍上,这比单纯降价管用多了。”
在合规报道方面,记者发现多地烟草公司开始推广“电子烟具回收亭”。北京烟草公司公关部表示:“根据《电子烟管理办法》配套细则,回收旧烟具可获得积分兑换真品香烟,这一举措预计将覆盖全国30%的零售终端。”而上海烟草集团则率先试点“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从烟叶种植到包装的全流程信息。
多位烟民评价中,一位自称“老烟枪”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云南楚雄的香烟就像云南的天气,云里雾里但自有章法。政策越紧,越要找适合自己的品牌,毕竟健康是自己的,钱也是自己的。”这种心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颇具代表性。
傍晚时分,记者致电云南楚雄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我们正在筹备‘2025楚雄烟草文化节’,预计7月启动。通过‘烟叶+非遗’双IP运营,既响应减量政策,又能保持产业链活力。”这一消息在行业内部引发热议,有分析师认为这可能是“后控烟时代”区域性品牌突围的新范式。
标签: 云南楚雄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