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随着全球控烟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烟草行业“低焦趋势”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卷烟焦油含量低于8毫克的低焦油产品市场份额已突破35%,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背后,是烟草企业应对政策压力与市场需求的双重调整。
在政策层面,2025年3月实施的《烟草制品管制条例修正案》明确规定,自2026年起所有卷烟产品焦油含量不得高于8毫克/支。这一“倒计时”政策促使各大烟草集团加速产品迭代。记者走访北京、上海等核心市场的烟草专卖店发现,低焦油产品陈列比例已普遍达到40%以上,部分品牌甚至推出“双低”产品线,即焦油和尼古丁含量同步降低。
市场行情方面,低焦油产品价格体系出现分化。传统中端市场(售价23-28元/包)的“低焦版”产品竞争尤为激烈。23块烟有哪些牌子的?据行业人士透露,红塔山的“山语”系列、红河的“99”低焦版、以及利群“新版”低焦款成为该价位段的三巨头,其中红河99低焦版零售价稳定在23.5元/包,销量同比增长32%。而高端市场(50元/包以上)则呈现“一包难求”局面,中华“低焦金中支”等限量款产品一度出现溢价销售现象。
记者采访了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首席专家张明远博士。他解释道:“低焦技术已从单纯过滤升级为‘减害’系统工程,包括烟叶配方优化、微孔滤棒应用和燃烧控制三大技术路径。”但他同时指出,焦油含量降低并不等同于危害减少,某些替代添加剂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风险,这也是监管机构持续关注的重点。
在消费者端,看法呈现两极分化。来自上海的张先生(化名)表示:“我坚持抽低焦烟两年了,喉咙舒服很多,现在23块烟有哪些牌子的低焦选择确实多了。”而另一位烟龄20年的李女士则抱怨:“低焦烟味道太淡,还不如抽传统款实在。”中国烟草消费趋势调研报告显示,45岁以上消费者对低焦产品的接受度仅为38%,而25-35岁年轻群体接受度高达67%。
值得注意的是,黑市“假低焦”现象开始抬头。北京市烟草专卖局近日查获一批假冒“利群低焦版”产品,焦油实际含量为15毫克,远超标注的6毫克。该局稽查支队队长王强强调:“消费者购买低焦产品务必选择正规渠道,建议优先选择带有‘低焦油验证码’的产品,如中华低焦系列。”
国际对比方面,欧盟国家自2023年全面推行“减害烟”认证制度,要求产品焦油含量≤6毫克且必须标注“减害”标识。反观我国,尽管低焦趋势明显,但尚未建立统一的产品认证体系。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在书面回复中表示:“中国烟草行业的低焦转型值得肯定,但需警惕‘低焦油=低危害’的误导宣传。”
行业内部也存在争议。云南中烟技术总监陈立新在内部论坛发文称:“强行压低焦油含量可能导致‘补偿吸烟’行为,即消费者为追求满足感而增加吸烟频率。”这一观点引发广泛讨论。不过,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低焦趋势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随着“六一八”购物节临近,电商平台上的低焦烟产品销量激增。淘宝数据显示,标注“低焦油”的卷烟搜索量环比增长156%,其中23块烟有哪些牌子的低焦产品搜索热度位居前列。但平台监管也面临挑战,京东平台负责人透露,已下架超过200款违规标注“健康”字样的低焦产品。
在法律合规领域,2025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广告法补充规定》明确禁止低焦产品使用“安全”、“健康”等绝对化表述。记者发现,多家品牌已修改宣传语,如白沙低焦系列将“清新之选”改为“低焦油含量,理性选择”。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明指出:“这种表述调整既符合法律要求,又维持了市场敏感性,体现了行业智慧。”
展望下半年,预计将有更多烟草企业公布“减害”技术路线图。记者了解到,贵州中烟计划于8月发布“低焦高香”技术白皮书,而上海烟草集团则已申请5项低焦相关专利。但行业普遍担忧,过于激进的技术改造可能推高成本,最终导致“低焦溢价”现象加剧。目前市场上,同品牌低焦产品价格普遍比传统款高15%-25%,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群体扩大。
标签: 23块烟有哪些牌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