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随着“七一”佳节的临近,烟草行业年轻化现象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据记者最新调查,近年来,烟草企业通过包装升级、口味创新和营销策略调整,试图吸引年轻消费者,这一趋势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湖南长沙,记者走访了多家烟草专卖店,发现“20~30元(高档)香烟列表芙蓉王中烟”等品牌依然备受青睐。一位店员透露:“现在年轻顾客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更看重包装设计和品牌调性。”
烟草行业的年轻化策略并非空穴来风。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18-30岁年龄段烟草消费量同比增长了8.3%,这一数据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吸烟问题的担忧。中国控烟协会副秘书长李强指出:“烟草企业通过‘时尚化’包装和‘社交属性’营销,潜移默化地诱导年轻人尝试吸烟,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中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的规定背道而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年轻消费者对烟草品牌的认知已从单纯的“解瘾”转向“社交符号”。在北京某高校附近,一位22岁的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我们宿舍有几个人抽烟,主要是觉得‘芙蓉王’包装大气,聚会时拿出来有面子。”他坦言,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偶尔还是会买一包“20~30元(高档)香烟列表芙蓉王中烟”来应酬。
烟草企业的年轻化布局已渗透到产品研发和营销全链条。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PMI)在2025年推出的“低温卷烟”系列,主打“科技感”和“低危害”概念,虽然价格在50-80元区间,但仍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一位行业分析师透露:“传统烟草品牌也在跟进,比如‘中华’的‘青春版’包装和‘利群’的‘潮玩联名款’,都是瞄准年轻市场的尝试。”
然而,监管部门的反应迅速而坚决。国家烟草专卖局在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烟草制品营销行为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禁止在包装上使用误导性宣传语,如‘低焦油’、‘健康’等字样。”此外,多地市监局已开始对“盲盒”等新型烟草营销方式进行专项整治。
在杭州,记者发现某品牌推出的“盲盒香烟”被紧急下架。一位市场监管人员表示:“这种营销方式极易诱导未成年人参与,我们将从严查处。”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也值得关注:某高校学生因在宿舍吸烟引发火灾,烟草公司被追责连带赔偿。该案法官强调:“烟草企业有责任通过包装警示和营销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消费者评价方面,观点呈现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上,“20~30元(高档)香烟列表芙蓉王中烟”的讨论量居高不下。一位30岁的职场人士评论:“现在年轻人抽烟越来越‘讲究’,但健康风险不容忽视。”而另一名18岁烟民则认为:“只要不超标,偶尔抽点高档烟没什么大不了。”
业内专家呼吁,控烟需要多方合力。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张建新表示:“中国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应进一步落实无烟环境政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电子烟用户中,18-24岁群体占比达32.7%,这一趋势令人警惕。
回到长沙的烟草市场,记者注意到,尽管年轻客源增加,但传统品牌如“红塔山”和“红双喜”的销量并未大幅下滑。一位老烟民说:“年轻人玩的是花里胡哨,我们还是喜欢经典款。”这种代际差异,或许正是当前烟草行业年轻化现象最真实的写照。
在“20~30元(高档)香烟列表芙蓉王中烟”依然占据半壁江山的同时,2025年的烟草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代际博弈。这场博弈的结果,不仅关乎企业的商业逻辑,更牵动着公共卫生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