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中国烟草行业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变革——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发布《烟草行业许可证优化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烟草市场准入机制迈入新阶段。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也让众多烟民和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
据《办法》显示,此次许可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简化审批流程,将原有的三级审批制度调整为省级集中管理;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更多区域申请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三是引入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营不善的商户实行退出机制。这些举措被业内专家解读为“精准调控”与“市场活力”的双重考量。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烟酒店,店主王先生对记者表示:“以前办个证得跑三四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效率确实提高了。”但他同时也坦言,新政策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附近又开了两家烟店,我估计接下来得在货源和价格上做文章。”
记者走访多地市场发现,政策调整后的首日,部分地区的烟草零售价格出现微妙变化。在上海徐汇区,原本售价15元的“黄山”牌香烟被调至14元,而广州天河区的“双喜”香烟则从18元降至17元。这种小幅度的价格调整,让消费者感受到了市场的“温度”。一位正在选购香烟的李先生对记者说:“十多块钱的烟买什么好吸呢?以前固定买一种,现在可能得多试试看。”
中国烟草总公司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日,全国烟草零售终端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3.2%,其中中低档香烟的销量增幅尤为明显。这一现象与《办法》中“鼓励多元化经营”的导向不谋而合。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的陈教授指出:“这表明市场正在按照新的规则进行自我调整,符合‘放管服’改革的精神。”
然而,并非所有声音都是积极的。在社交媒体上,有消费者担忧:“简化审批会不会导致无序竞争?到时候买烟的地方多了,但假烟会不会也跟着泛滥?”针对这一顾虑,国家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司司长张伟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办法》并非‘松绑’,而是‘优化’。我们同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电子监管系统,每一包烟都有唯一二维码,假烟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在政策解读环节,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中国烟草学会副会长赵明表示:“此次改革是继2003年《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其核心在于平衡‘控烟目标’与‘市场规律’。通过差异化许可管理,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又不会突破‘烟草专卖’的基本框架。”
与此同时,消费者群体的反应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在北京大学附近,20岁的大学生小张告诉记者:“我们这代人很多都不抽烟,但身边有人会买‘小盒软中华’(45元/包)当社交礼品。”而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65岁的刘大爷则说:“十多块钱的烟买什么好吸呢?我还是习惯买‘红塔山’(12元/包),新政策出来后,希望别涨价就好。”
在行业层面,多家烟草企业已经提前布局。云南中烟在《办法》发布前一个月就调整了产品结构,新增了4款中档香烟;而江苏中烟则加大了零售终端数字化建设投入。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部长周女士透露:“我们正在测试‘智能选品’系统,根据不同区域许可证变化情况,动态调整产品组合。”
记者注意到,政策实施首日,部分地区的烟草零售户出现了“观望情绪”。在成都武侯区,有商户选择暂时不进货,等待市场明朗化。对此,四川省烟草专卖局负责人表示:“这属于正常现象,我们建议零售户根据《办法》附录中的‘经营风险提示’合理安排库存。”
在法律合规层面,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刘律师指出:“新政策下,烟草企业的合规成本可能增加。《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要求建立‘异常交易报告制度’,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内部监管。”他建议企业加强合同审查,特别是与代理商的协议条款。
国际烟草市场的反应同样值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与烟草戒断司司长Dr. Maria Johnson在一份声明中提到:“中国的许可优化改革值得观察,但任何放宽措施都不能偏离《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基本原则。”而日本烟草株式会社驻华首席代表则表示:“中国市场调整对全球供应链有连锁影响,我们正在评估对华出口策略。”
当天下午,记者在多地零售终端观察到,消费者对价格最为敏感。在杭州西湖区,一位正在比较不同品牌香烟的女士说:“十多块钱的烟买什么好吸呢?现在选择多了,但希望别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她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
截至发稿时,国家烟草专卖局表示将继续跟踪《办法》实施效果,计划在三个月后发布首份《烟草市场准入评估报告》。而行业内的普遍预期是,这场由许可优化引发的变革,或许将成为中国烟草市场发展的新起点。
标签: 十多块钱的烟买什么好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