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偏好 买烟超过15元 口感更佳 唇齿留香

刘思雅 6

2025年7月12日,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烟草行业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记者今日走访了多个城市的烟草零售点,发现“买烟超过15元”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新选择。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李师傅告诉记者:“现在20元以上的烟销量明显上升,特别是‘中华’、‘利群’这些品牌,每天能卖出去三四十条。”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在上海市静安区的烟草专卖店,店员小张也表示:“最近一个月,单价在15元以上的中高端卷烟销量增长了约25%。”

烟草行业的这一趋势,与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的政策调整密切相关。根据《2025年烟草行业市场调控报告》,我国自今年初实施新的卷烟定价策略以来,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扩大。记者查阅相关文件发现,新版《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零售商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这一规定间接推动了“买烟超过15元”现象的普及。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政策环境下,低价烟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消费者自然转向品质更高的产品。”

在产品创新方面,各大烟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记者注意到,2025年最新上市的“黄金叶·天叶”系列,单盒定价48元,采用“纳米滤嘴”技术,主打“低焦油、高满足感”。河南许昌的烟民王先生评价道:“这烟确实贵,但抽起来喉咙舒服,不呛人。”与此同时,电子烟的合规化进程也取得突破。根据《2025年电子烟行业白皮书》,全国已有超过2000家合规电子烟专卖店,其中“悦刻”品牌的一款高端电子烟售价达399元,但仍有消费者愿意买单。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也引起了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视。北京市烟草专卖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我们最近收到不少关于‘买烟超过15元’的咨询,主要是消费者担心价格虚高。其实根据《烟草价格透明度条例》,所有卷烟零售价必须明码标价。”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烟酒店看到,店主在玻璃柜台外张贴了详细的价目表,其中“双喜(硬)”15元/包,“红塔山(经典1956)”18元/包,价格清晰可见。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仍存隐忧。记者采访的几位烟民对价格敏感度极高。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的陈女士表示:“虽然‘买烟超过15元’是趋势,但经济压力下,很多人还是会选择12元左右的‘玉溪’。”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偏远地区的烟草市场仍存在低价烟泛滥的情况。贵州省毕节市一位零售商坦言:“我们这里卖5元/包的‘红双喜’很多,但正规渠道拿不到。”这一现象与当地监管力量薄弱不无关系。

从法律合规角度看,2025年《烟草广告限制新规》的实施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新规禁止所有形式的烟草促销活动,但允许企业通过“品牌文化展示”进行宣传。记者在杭州西湖区的一家烟草专卖店看到,店内的“利群”品牌展示区摆放着风景摄影作品,而非传统的广告语。店员解释:“这是合规的宣传方式,展示品牌与旅游文化的结合。”

烟草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也成为报道重点。云南中烟近日发布《202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其投入2.3亿元用于烟叶种植区的生态修复。云南昆明的一位烟农告诉记者:“现在种烟有补贴,还教我们科学施肥,比以前强多了。”与此同时,多家烟草公司开始关注消费者健康。上海烟草集团推出的“健康警示”系列包装,在烟盒上印有“吸烟者患肺癌风险增加20倍”等警示语,一位业内专家评价:“这是行业自我约束的积极表现。”

市场行情方面,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5年上半年全国卷烟销量同比增长3.2%,但中高端产品增速达8.7%。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家连锁烟酒店的店主算了一笔账:“以前卖10元烟能赚2元,现在卖20元烟能赚4元,利润空间反而更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烟草市场的不确定性也给国内行业带来挑战。据《2025年全球烟草贸易报告》,受多国加税影响,进口烟在国内市场份额降至5%,低于去年的8%。

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烟民晒出“买烟超过15元”的截图,称“一分钱一分货”;也有网友质疑:“价格涨了,烟丝质量真的提升了吗?”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烟草学会一位研究员接受采访时表示:“高价烟在原料筛选、工艺流程上确实有更高标准,但消费者体验存在主观差异。”

在采访的最后阶段,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烟草专卖局,发现各地对“买烟超过15元”现象的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北京市加强零售终端数字化管理,要求所有交易记录上传系统;上海市则通过价格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异常波动;广州市则侧重于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正规渠道利益。一位广州市烟草专卖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消费者既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烟,又能确保每一笔交易合法合规。”

标签: 买烟超过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