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净化行动持续深化,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再度重拳出击,针对非法渠道流入的假冒伪劣烟草制品展开专项治理。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超市内,执法人员当场查获一批标有“中华”字样的侧开盒的香烟,经鉴定为假冒产品,外包装虽与真品高度相似,但内部烟丝颜色暗淡,且无防伪标识。现场负责人表示,此类假冒香烟主要通过非正规渠道流通,对消费者健康和税收秩序构成双重威胁。
记者走访中发现,近期市场上“侧开盒的香烟”仿冒品增多,特别是“利群”“红塔山”等热销品牌成为仿冒重灾区。在上海市普陀区一家烟酒店,店主王先生透露:“最近有客户反映买到的‘红塔山’抽起来发苦,仔细一看包装印刷模糊,而且价格比正常渠道便宜20%左右。”据悉,目前正规渠道“红塔山经典1956”零售价为50元/条,而仿冒品售价多在30-35元区间,低价成为其主要诱饵。
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获涉烟违法案件1.2万起,涉案金额同比增长15%,其中电子烟及新型烟草制品的制假售假案件占比提升至28%。业内专家指出,随着《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后的全面执行,市场监管重心已从传统烟草转向“线上+线下”全链条防控。中国控烟协会秘书长杨某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侧开盒的香烟等仿冒品不仅逃避税收,更可能使用工业添加剂,危害远超真品。”
在消费者端,多位烟民表达了担忧。广州退休教师李某表示:“我习惯抽‘中华’,最近买的一包侧开盒的香烟抽到一半发现烟丝结块,后来才知道可能是受潮的假冒货。”而另一位年轻消费者则吐槽:“现在连‘ Newport’都有仿冒的,包装做得像模像样,但打开就露馅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明知风险仍选择购买低价烟。市场监管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司负责人指出,这类行为不仅助长违法活动,还可能触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知是假仍购买”的相关条款。
从行业角度看,烟草企业正加速技术升级以打击仿冒。云南中烟研发的“云烟”新一代防伪系统已实现每包烟赋码,消费者可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验证真伪。然而,在河南省郑州市某农贸市场,记者发现仍有商贩通过“蚂蚁搬家”式的小批量销售规避检查,一位摊主坦言:“一次只卖两条,查起来就说是自己抽的。”这种隐蔽性较强的销售模式给监管带来新挑战。
法律层面,2025年1月施行的《电子商务法》修订案明确将烟草制品纳入重点监管,要求第三方平台承担更严格的审核责任。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例显示,某电商平台因未及时下架假冒“玉溪”香烟链接,被判处连带赔偿消费者健康损失。北京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某表示:“对于侧开盒的香烟等仿冒品,消费者可依据《刑法》第214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追究售假者责任。”
国际经验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5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强化“全链条追溯”体系。欧盟自2024年起推行的“智慧包装”标准要求烟草制品必须内置RFID芯片,这一技术目前已在部分进口品牌中试点应用。中国烟草总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国内大型卷烟厂正在测试类似技术,预计2026年将逐步推广至“白沙”“黄鹤楼”等主流品牌。
在地方层面,广东省率先启动“智慧烟控”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识别异常交易模式。深圳市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该系统上线三个月已拦截可疑订单376笔,其中包括多次购买侧开盒的香烟的异常账号。然而,专家指出,技术防控仍需与价格调控相结合。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5月全国卷烟平均零售价同比上涨3.2%,但黑市价格仅上涨1.8%,价差持续吸引非法贸易。
随着“6·29全国烟草市场净化日”活动的推进,多地开展了主题宣传。在成都市春熙路,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向市民发放《识别假烟十法》手册,其中特别提到“侧开盒的香烟”可通过检查“拉线头”“钢印”等细节辨别真伪。一位参与活动的烟民表示:“以前觉得包装像就差不多了,现在知道要从烟丝颜色、接嘴胶水这些地方看。”
展望后续监管动向,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或将重点整治“直播带货”售假烟问题。据抖音平台内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涉及烟草的违规直播场次环比下降42%,但仍有部分账号通过“谐音替代”等方式规避审查。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司长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将联合平台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者实施永久封号。
标签: 侧开盒的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