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中国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技术标准调整,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烟草制品质量管控技术规范(2025版)》,针对卷烟生产中的烟丝膨胀工艺、添加剂使用及包装标识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一调整被视为继2023年“减害降焦”政策后,行业监管体系的又一次重要升级。
记者今日从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获悉,该公司已率先完成对“芙蓉王”系列产品的技术升级。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标准要求烟丝膨胀率控制在12%-15%之间,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燃烧性能和口感平衡。”该负责人透露,为达到标准,企业投入了超过2000万元用于设备改造,预计每条生产线将增加约0.8元的制造成本。
在添加剂管控方面,新规明确禁止使用7种新型香料,并对现有添加剂的残留量设定了新的检测阈值。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技术中心首席工程师张明华接受采访时指出:“这相当于给产品配方做了一次‘减法’,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高端产品口感出现细微变化。”记者注意到,红塔集团旗下的“玉溪”品牌在调整后,零售价从每包55元微调至54.8元。
市场反应方面,二十元左右价位的卷烟成为关注焦点。一位经营烟酒生意的商户李先生向记者表示:“现在二十元左右最好抽的烟纯正,比如‘南京(软)’和‘黄金叶(天叶)’,它们的配方调整幅度相对较小。”数据显示,该价位段产品在6月份的销售额环比增长3.2%,其中“南京(软)”销量同比增长11.7%。
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便利店,正在购买香烟的王女士(化名)说:“新标准实施后,感觉烟味确实清淡了些,但抽起来更干净。”而另一位烟龄15年的陈先生则抱怨:“现在二十元左右最好抽的烟纯正,但有些牌子味道变淡后,反而增加了抽的频率。”
法律合规层面,新规特别强化了包装标识管理。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法律顾问赵律师解释道:“根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要求,每包香烟的警示语面积不得小于包装可见面积30%,这一比例较现行标准提高了5个百分点。”记者在南京卷烟厂车间看到,自动贴标机已升级为新一代设备,单次贴标误差率降至0.03%。
国际对比视角下,中国烟草技术标准的趋严步伐与全球趋势保持同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通过邮件回复称:“中国此次调整的某些指标,如焦油量上限设定,已接近WH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建议值。”不过,该官员同时指出,关于添加剂的具体限制仍存在改进空间。
在行业影响评估环节,多位专家表达了不同观点。中国烟草学会秘书长刘建国认为:“短期看,企业面临转型压力;长期看,这将倒逼行业向‘健康烟草’方向创新。”而独立烟草分析师王思远则预测:“新标准可能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6年,前十大品牌的市占率将突破85%。”
地方市场动态显示,各省份的执行进度存在差异。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已完成全省186家零售终端的设备升级培训,而贵州省则因部分山区交通不便,预计延迟至9月全面达标。贵州省烟草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已申请将部分山区网点列为“过渡期特殊监管点”。
针对电子烟与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关联影响,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了专项说明:“新标准同样适用于新型烟草制品,但检测方法需另行制定。”这一表态引发市场猜测,有从业者私下表示:“这意味着电子烟国标可能在未来6个月内出台。”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各大品牌纷纷调整宣传策略。记者注意到,白沙品牌在社交媒体发起“健康吸烟”话题讨论,而利群则推出“控烟知识”小册子随烟附赠。杭州烟草公司市场部经理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鼓励吸烟,而是引导现有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价格体系方面,新标准实施后,不同价位产品反应各异。高端市场“中华(硬)”价格稳定在每包75元,中端市场“利群(软)”微调至45元,而低端市场“红塔山(经典)”则从15元降至14.5元。一位烟民评价:“现在二十元左右最好抽的烟纯正,性价比反而更高了。”
国际市场反馈显示,中国烟草技术标准的升级正影响全球供应链。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东亚区发言人表示:“我们正在重新评估与中国工厂的合作方案。”日本烟草公司则宣布,将投资1.2亿美元在越南建立新生产线,以规避部分技术壁垒。
在技术创新领域,行业出现积极变化。湖南中烟披露,其研发的“低温无焦油技术”已通过小批量测试,有望在2026年投放市场。该技术负责人强调:“这并非电子烟,而是传统卷烟的升级方案,完全符合新标准要求。”
社会责任履行层面,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玉溪品牌启动“烟农技术培训计划”,预计惠及云南3万名烟农;红河品牌则宣布设立1亿元“控烟科研基金”。中国控烟协会副秘书长杨某评价:“这种将监管压力转化为社会责任的做法,值得肯定。”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新规增设了“产品追溯码”要求。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可查看该包香烟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信息。上海消费者顾女士表示:“这种透明度提升,让我对现在二十元左右最好抽的烟纯正有了更多信任。”
标签: 二十元左右最好抽的烟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