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北京—随着烟草行业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烟民画像及其消费行为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今日走访多家烟草零售点,结合行业报告与专家访谈,试图描绘当下烟民群体的新特征,并探讨政策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内,记者看到排队的顾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购买香烟的消费者。其中一位30岁左右的男士告诉记者:“现在的香烟为啥没编号,以前买烟还习惯看编号,现在全靠包装颜色和品牌记忆,有点不方便。”这位消费者的话道出了许多烟民的困惑。据悉,自2023年起,我国烟草行业逐步取消了香烟包装上的“编号”标识,这一变化源于监管部门对烟草包装的规范化要求,旨在减少诱导性元素,强化健康警示。
烟草行业资深分析师王磊(化名)向记者解释,取消编号的举措是烟草控烟政策的一部分。他表示:“编号的存在曾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收藏’或‘升级’的心理,不利于控烟目标的实现。现在统一采用标准化包装,虽然短期内可能让一些老烟民不适应,但长远来看有助于降低烟草的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尽管包装标识有所调整,但香烟价格并未大幅波动。以“中华”品牌为例,其硬盒包装在北京市的零售价仍稳定在75元/条,而“利群”软包的售价为50元/条。价格稳定与市场供需密切相关,但行业专家指出,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高端香烟的消费群体正逐步缩小。
在烟民画像方面,记者发现年轻消费者正成为烟草市场的新变量。一位22岁的大学毕业生表示:“我现在偶尔会抽电子烟,传统香烟基本不碰了。”这一现象与近年来电子烟市场的崛起密不可分。根据《2025中国烟草市场报告》显示,电子烟及相关替代品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不足5%增长至2025年的18%,其中2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过40%。
然而,电子烟的监管同样趋严。今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新规,要求所有电子烟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电子烟”字样,并禁止使用“无尼古丁”等误导性宣传。一位电子烟品牌负责人坦言:“现在的香烟为啥没编号,电子烟的监管逻辑类似,都是为了健康警示。只是电子烟的合规成本更高,很多小品牌可能撑不过这一关。”
在传统香烟消费群体中,中老年烟民仍是主力军。记者在社区走访时,一位60多岁的退休教师告诉记者:“我抽了一辈子烟,现在政策管得严,有时候买烟还得去指定的零售点。不过健康警示看多了,自己也想慢慢戒了。”他的话反映了部分老烟民的心态变化。
烟草法律合规专家张明(化名)指出,我国《烟草专卖法》修订案已于2024年实施,其中明确要求所有烟草制品零售点必须通过实名制系统进行销售,并记录购买信息。这一举措旨在从源头上防止未成年人购买香烟。记者在一家便利店看到,收银员在扫描香烟条码后,会提示顾客出示身份证,系统自动核验年龄信息。
与此同时,烟草行业的市场行情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产高端香烟销量同比下降3.2%,而中低端香烟销量则增长1.8%。一位烟厂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很多消费者开始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品牌,比如‘玉溪’和‘红塔山’,这些品牌的健康警示虽然同样醒目,但价格更亲民。”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收集了多位烟民的看法。一位35岁的企业职员表示:“现在的香烟为啥没编号,确实不太习惯,但健康警示更大了,也算好事。”而另一位40岁的个体户则认为:“政策越严,黑市可能越猖獗。我听说有些偏远地区,走私烟还不少。”这一观点反映了市场供需失衡可能带来的地下交易风险。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烟草行业将进入精细化监管时代。除了包装标识和销售渠道的规范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也将影响市场格局。据悉,部分省份已开始试点差异化烟草税,对高端香烟征收更高税率,这一政策若在全国推广,可能进一步重塑烟草消费结构。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烟草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无论是烟民画像的变化,还是监管政策的升级,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现在的香烟为啥没编号”这样的疑问,或许正是这一变革的缩影。
标签: 现在的香烟为啥没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