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全球烟草市场迎来新一轮波动,国内烟草行业在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行情。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市场,发现尽管“国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外烟品牌的市场渗透力依然不容小觑,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对外烟品牌的偏好依然存在。
据行业内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烟草总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2%,但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放缓。这一现象与国家烟草专卖局持续加码的控烟政策密切相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已接到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未成年人禁止吸烟”和“公共场所禁烟”等规定,同时加强烟草制品的溯源管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售商表示:“现在开烟草店越来越难,不仅要缴纳高额税费,还要时刻应对检查,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在价格方面,2025年7月,全国卷烟平均零售价维持在每包25元左右,其中“中华”、“利群”等高端品牌价格稳定,而“红塔山”、“白沙”等中低端品牌则出现小幅降价。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调整旨在刺激消费需求,但效果尚未显现。与此同时,外烟品牌如“万宝路”、“骆驼”等,尽管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仍不足10%,但其单包价格普遍高于国产烟,平均售价达到每包35-4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扩张。
记者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烟草专卖店采访时发现,外烟品牌依然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一位30多岁的张姓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价格贵一些,但外烟的口感和包装设计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偶尔抽一支换换口味。”然而,他也承认:“最近外烟的购买渠道似乎收紧了,很多专卖店已经不直接售卖,需要通过特殊渠道才能买到。”这一现象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加强对外烟进口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有关。
烟草法律与合规方面,2025年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的监管细则,要求所有烟草制品必须标注详细的健康警示语,并禁止在包装上使用任何诱导性图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尽管烟草行业对经济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健康风险不容忽视。未来几年,控烟力度还将持续加大,烟草企业必须适应这一趋势。”
在烟民群体中,对当前烟草市场行情的看法呈现两极分化。一位老烟民李大爷表示:“现在好烟越来越难买,价格也涨了不少,以前一包‘中华’才50多,现在动辄七八十,真是抽不起。”而另一位年轻消费者则认为:“价格高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有选择的空间,外烟品牌如果能合法合规进入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行业专家指出,2025年的烟草市场行情反映了我国烟草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政策压力迫使企业转型升级,加大低焦油、低危害产品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消费升级趋势下,高端烟草市场仍有增长潜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家烟草企业启动了“无烟烟草”或“加热不燃烧”产品的研发,试图在政策夹缝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外烟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也受到国际烟草巨头战略调整的影响。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发现,2025年英美烟草公司宣布缩减在华业务规模,而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则加大了电子烟产品的推广力度。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国际烟草企业正试图通过产品创新而非传统卷烟扩张来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
在监管层面,多地烟草专卖局近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非法渠道流入的外烟品牌。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近期查获的多起案件显示,部分外烟品牌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或边境走私进入国内市场,我们正在与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协作,切断这些非法渠道。”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烟草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了解到,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价格和政策变化调整吸烟频率,其中不少人开始尝试替代品,如电子烟、尼古丁贴片等。一位参与调查的王女士说:“现在抽真烟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周围的朋友很多都改抽电子烟了,虽然争议很大,但至少不用受公共场所禁烟的限制。”
综合来看,2025年7月6日的烟草市场行情呈现出政策收紧、价格波动、消费多元化的特点。外烟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依然微妙,既受到消费者青睐,又面临严格的监管限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烟草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将更加考验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如何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也将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标签: 外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