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随着全国烟草行业包装规范新标准的正式实施,各大烟草企业今日起全面启用符合新规的包装设计。这一变化不仅涉及包装的防伪标识、健康警示语面积和字体大小,还包括对包装材质环保性的新要求。记者走访多家烟草零售点发现,新包装香烟已在货架上一一陈列,消费者在购买时需适应全新的视觉呈现。
新规由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24年底发布,明确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所有卷烟包装必须采用至少65%的再生纸材料,同时健康警示语面积不得小于包装可见面的50%。此外,包装上需增加二维码,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产品真伪及生产信息。多家烟草企业表示,已提前完成生产线改造,确保新包装香烟顺利上市。其中,中国烟草总公司旗下品牌“红塔山”和“白沙”率先完成包装升级,成为首批符合新规的产品。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看到,新包装的“红塔山经典1956”健康警示语从原来的“吸烟有害健康”扩展为“吸烟导致肺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字体加粗且占据包装正面大部分区域。店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很多老顾客一开始没认出来,以为是我们进了假货,后来解释是包装改版了。”消费者张先生表示:“新包装确实醒目,但感觉买烟时心理负担更重了。”
在价格方面,新规并未直接影响零售价,但部分品牌因改用环保材料导致成本上升。据市场行情报道,10元左右抽的最多的烟是哪种烟?记者调查发现,仍是“红梅”和“双喜(硬)”等传统平价香烟。在北京某烟杂店,店主李师傅透露:“现在10元档位的烟销量最大,尤其是‘红梅’,每天能卖出去几十条。10元左右抽的最多的烟是哪种烟?基本上就是红梅,便宜又好买。”
烟草行业专家李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新包装规范的实施是行业合规化的重要一步,但消费者对健康警示语的麻木效应仍需警惕。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吸烟率下降幅度有限,包装警示的强化或许能短期提升关注度,但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对新包装的环保属性表示认可。消费者刘女士表示:“现在连烟盒都讲环保了,感觉企业也在努力改进。”但亦有消费者担心:“环保成本会不会最终转嫁到价格上?”对此,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将严控企业借机涨价,确保市场平稳过渡。
在南方市场,记者注意到,广东省烟草公司推出的“双喜(硬经典)”新包装采用了更深的警示色,部分消费者认为“视觉冲击力太强,有点吓人”。广东省疾控中心控烟专家陈博士认为:“这种设计符合WHO的建议,但需平衡警示效果与消费者接受度。”
烟草法律合规领域律师张伟指出,新规的执行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未来若发现企业未达标,将面临高额罚款。他引用《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强调:“包装合规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任何规避行为都将被严惩。”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记者采访了多位烟民。25岁的程序员小王表示:“新包装确实让人每次点烟时都看一眼警告,但习惯后可能就麻木了。”而52岁的老烟民赵师傅则认为:“只要烟味不变,包装怎么改都行。”
针对10元左右抽的最多的烟是哪种烟这一问题,多地零售数据印证了“红梅”的领先地位。在河南郑州,一家连锁超市的香烟专柜经理透露:“红梅销量占比达30%,其次是双喜,主要因为价格稳定在10元/包,性价比高。”记者发现,新包装的红梅虽成本略有上升,但零售价仍维持在10元区间,符合监管要求。
国际市场方面,欧盟自2024年起实施的“标准包装”政策(去除品牌色彩和字体)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中国新规的参考。然而,国内烟草企业更强调“中国特色”,在符合法规的同时保留品牌辨识度。例如“中华”香烟虽大幅扩大警示语,但金色边框和字体设计仍保持品牌特征。
在消费者接受度测试中,记者发现年轻烟民对新包装的适应速度较快,而年长消费者则更关注包装背后的防伪码和扫码功能。“以前总担心买到假烟,现在扫一下就清楚了。”一位60岁的烟民表示。这种技术手段的引入,被认为是新规中的一大亮点。
展望后续影响,行业分析师预计,新包装将加速烟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扫码验证系统或与大数据结合,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真正的控烟效果仍需配合价格调控、公共场所禁烟等综合措施。
标签: 10元左右抽的最多的烟是哪种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