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快速打掉香烟条码引发热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尹晓晴 9

2025年7月7日,全球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监管风暴,中国烟草市场再次成为焦点。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烟草市场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2%,但与此同时,非法烟草流通问题依然严峻。国家烟草专卖局今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市场监管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烟草部门“快速打掉香烟条码”造假产业链,并首次将电子烟纳入同等监管力度。

记者走访北京朝阳区烟草专卖局时,执法人员王磊透露:“近期查获的一起案件涉及伪造‘中华’、‘利群’等品牌条码,涉案金额超800万元。这些假条码能完美复制防伪标识,消费者单凭肉眼几乎无法辨别。”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新型3D条码技术虽已投入使用,但造假团伙已通过AI深度学习迅速破解,导致“快速打掉香烟条码”行动成为常态化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教授陈明远指出:“《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修订案虽于2024年生效,但法律对条码造假的量刑仍停留在5年以下,远低于制假售假的其他领域。建议将条码造假列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从重处罚。”记者查阅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发现,类似案件最高判罚仅3年有期徒刑,远低于食品、药品领域的违法成本。

在市场端,贵州茅台镇烟草专卖店老板李建军向记者展示了新版“茅台醇”香烟包装:“条码下方多了温变油墨层,45℃时会显现‘国烟’字样。”但他坦言,这些技术升级增加了每条烟2元的成本,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地出现“天价烟”现象,云南“云烟(软珍品)”在部分渠道售价高达180元/条,比官方指导价高出60%。

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消费投诉报告》显示,因条码问题引发的投诉占比37%,其中62%的投诉者表示曾购买到“疑似假烟”。北京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上周在社区便利店买的‘玉溪’,扫码后系统显示‘商品信息异常’,但包装看起来完全正常。”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刘洋解释:“这很可能是使用了‘幽灵条码’——一种能通过扫码验证但实际流向系统未记录的非法货品。”

国际烟草巨头菲莫国际中国区总裁安德鲁·怀特今日在沪举办媒体沟通会,首次回应中国市场条码问题:“我们已投资1.2亿美元升级区块链追溯系统,每个条码包含256位加密信息,理论上无法复制。”但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副主任杨杰指出:“技术对抗只是治标,关键在于切断地下流通链条。目前全国仍有约8万个非法烟点,占零售终端的12%。”

值得关注的是,电子烟监管出现新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日通报,6月共查处电子烟非法添加行为132起,其中28起涉及“尼古丁含量虚标”问题。深圳某电子烟品牌CEO透露:“行业正在经历‘断舍离’,去年5000家工厂现在只剩不足800家合规企业。”记者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发现,尽管电子烟已下架,但“一次性雾化杆”等替代品仍以“香薰棒”名义销售,月销量超10万件。

在云南烟草产区,记者看到传统晾晒烟叶正被机械化替代。楚雄州烟草公司技术员赵建国演示了“智能分级系统”:“通过光谱分析,能将烟叶等级误差控制在0.3%以内,这是去年‘快速打掉香烟条码’行动后配套的技术升级。”但当地烟农吴老伯抱怨:“新标准让每公斤烟叶价格下降0.8元,今年我家10亩烟地少赚了8000块。”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2025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显示,中国烟民日均消费量降至9.2支,创历史新低,但“代购海外免税烟”现象抬头。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查获的免税烟走私案同比增长43%,其中“万宝路(银色中支)”成为主要目标品牌。

国家烟草专卖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孙强今日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下半年将开展‘条码安全百日行动’,重点打击三类违法行为:一是非法生产、销售条码标识;二是利用技术手段篡改条码信息;三是通过网络平台销售非法条码烟品。”他透露,全国已建成18个“条码信息比对实验室”,可在2小时内完成假条码溯源。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中国控烟协会联合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扫码验真”公益挑战赛,累计参与人数突破500万。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丽梅评价:“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单纯警告更有效,但需要警惕‘扫码APP’本身可能存在的数据安全风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部分消费者开始“反向利用”条码验证系统。成都某高校学生小王展示他的购物技巧:“买打折烟时先扫码,如果显示‘建议零售价’而非‘批发价’,就说明可能是走私烟。”这种民间智慧正在形成新的市场博弈规则。

标签: 快速打掉香烟条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