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随着全国烟草行业“降焦减害”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各大烟草企业纷纷亮出最新科研成果,其中,以“雪莲(蓝精品)”为代表的低焦油卷烟产品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本月初,全国范围内焦油含量低于8mg/支的低危害卷烟市场份额已突破35%,较去年同期增长近8个百分点,显示出行业在健康导向下的积极转型。
记者今日走访北京多家烟草专卖店发现,“雪莲(蓝精品)一包”的销售额稳居同类产品前三甲。该产品焦油含量仅为6mg/支,远低于国家标准上限,其包装上醒目的“低焦油”标识吸引了大量关注。“现在很多老烟民都主动选择这种烟,虽然价格比普通卷烟贵2元一包,但大家觉得‘抽得安心’,”一位长期吸食“雪莲(蓝精品)一包”的消费者王先生对记者表示。
在行业层面,中国烟草总公司于近日发布的《2025年卷烟减害技术白皮书》中明确指出,通过生物酶解、微胶囊缓释等新技术,企业已实现焦油、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含量平均下降15%。白皮书引用了云南中烟的案例,其研发的“云烟(软珍品)”通过纳米过滤技术,使烟气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了近30%。这一数据与《柳叶刀》最新研究结论不谋而合,该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采用减害技术的卷烟产品,其长期吸食者的肺部疾病发病率下降了约5%。
然而,减害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站站长张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技术突破的同时,监管标准也在同步升级。今年4月实施的《烟草减害产品生产规范》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完整的毒理学测试报告,目前仍有约10%的企业产品因数据不达标面临整改。”记者注意到,在上海烟草集团的生产车间,每条“雪莲(蓝精品)一包”的包装盒内都附有一张二维码溯源卡,消费者扫码后可查看该产品的全流程检测数据,这种透明化举措被业内视为“合规新标杆”。
在市场层面,减害卷烟的价格战已经打响。据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监测,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低焦油卷烟平均零售价为45元/包,较去年同期上涨3元,但销量增幅达到18%。有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与《烟草税价调整方案》的落地密切相关——方案规定,凡焦油含量低于10mg/支的产品,可享受每包0.5元的税收减免。石家庄市烟草专卖局市场分析师李娜表示:“税收杠杆正在倒逼企业加速技术升级,‘雪莲(蓝精品)一包’等头部品牌正通过规模效应将部分成本让渡给消费者。”
消费者对减害产品的接受度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在杭州某高校附近,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90后消费者,其中7人明确表示“愿意为健康支付溢价”,而60后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仅为3成。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群体对减害产品的认知存在误区。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发布的《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报告》显示,有22%的青少年误认为“低焦油等于无害”。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卫健委已要求烟草企业在包装上增加“任何烟草产品均含尼古丁”的警示语。
在法律合规方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于7月1日生效,其中新增“减害技术研发基金”条款,要求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企业每年投入不低于0.5%的营收用于减害技术研发。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黄海峰在6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基金首期规模预计达50亿元,将重点支持低尼古丁释放、无侧流烟气等前沿技术攻关。这一举措被业内专家解读为“政策红利期延长”的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正在加大。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PMI)宣布其低温卷烟产品“iQOS”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突破8%,其“热不燃”技术被质疑“绕过现有减害标准”。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赵文涛指出:“这种技术路径可能带来新的监管难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评估体系。”
在消费者评价方面,一位自称“老烟枪”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对比评测:“抽完‘雪莲(蓝精品)一包’感觉喉咙舒服多了,但口感确实比以前淡了,价格又涨了...”而另一则匿名评价则写道:“虽然知道有害,但看到包装上‘中国疾控中心认证’的标识,心里踏实点。”这种矛盾心态在成年烟民中颇具代表性。
截至发稿时,国家烟草专卖局网站发布的《6月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全国减害卷烟库存周转天数缩短至28天,创下近三年新低。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减害产品正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拉动”。对于这一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敏给出了谨慎评价:“减害是相对的,真正解决健康问题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烟草消费,但作为过渡阶段,这些技术进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 雪莲(蓝精品)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