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随着全国多地“史上最严”控烟条例的正式实施,烟草行业职场吸烟现象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记者走访南京、上海、北京等多地烟草市场发现,尽管监管趋严,但吸烟行为在特定职场环境中依然普遍存在,其中“软包五星苏烟”等高端品牌价格波动与消费习惯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在南京某金融企业办公楼下,记者看到几位身着正装的员工正躲在角落吸烟。“软包五星苏烟多少钱一包?”一位刚点烟的男士对身旁同事低声询问。据当地烟草零售商透露,受税收调整影响,这款产品的价格已从去年的65元/包上涨至72元/包,但销量并未明显下滑。“很多老烟民还是习惯这个牌子,尤其是职场应酬时,抽这个显得有面子。”店主说。
与零售端的热销形成对比的是,监管层面正持续加码。2025年1月起实施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室内工作场所全面禁烟,违者将面临5000元至3万元的罚款。记者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6月份全市已开出237张罚单,其中企业办公区占42%。“很多公司现在都安装了烟雾报警器,一旦触发,安保人员会立即介入。”一家科技公司的行政主管向记者坦言。
烟草行业内部对此反应复杂。中国烟草总公司内部人士透露,2024年四季度全国烟草销量同比微降1.2%,但高端产品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软包五星苏烟”作为江苏中烟的拳头产品,其市场份额逆势增长8.3%,在江浙沪地区尤其突出。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这反映出“控烟政策越严格,高端烟草越保值”的畸形消费心理。
多位烟民的真实反馈揭示了职场吸烟的深层逻辑。在北京一家律所工作的李先生(化名)表示:“每周至少有3次重要客户会面需要递烟,否则感觉诚意不足。”他计算过,仅2024年因工作需要消耗的“软包五星苏烟”就花费近万元。而上海某国企员工王女士则抱怨:“我们部门有位领导特别爱抽烟,下属开会时不敢在他面前拿电子烟,否则会被穿小鞋。”这种“职场潜规则”让不少年轻人陷入两难。
法律界人士对这种状况提出警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烟草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明指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已明确要求缔约方在2025年前实现公共场所无烟化,但中国部分企业仍在打擦边球。”他引用最高法最新判例称,若因吸烟导致同事健康受损,用人单位可能被认定连带责任。
在消费者端,价格敏感度与品牌忠诚度呈现新趋势。记者在杭州某烟酒店随机采访显示,4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软包五星苏烟”支付溢价,理由包括“包装设计有品位”、“抽起来不呛嗓”等。而另一项针对20-35岁年轻烟民的调查显示,电子烟替代率已达37%,但传统烟草的“社交属性”仍是不可替代的护城河。
行业市场行情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烟草批发价指数为102.3点,较去年同期上涨1.8%,其中“苏烟”系列涨幅居前。江苏省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仅6月份该省就查处非法流通“软包五星苏烟”案件12起,涉案金额超200万元。这表明在严厉监管下,高端烟草的地下交易反而更加活跃。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部分企业开始推出“吸烟者友好”的替代方案。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投入80万元建成“无烟共享花园”,配备专业空气净化设备,允许员工在特定时段到指定区域吸烟。该公司HR总监表示:“与其堵不如疏,关键是要合规。”这种做法在业内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变相鼓励吸烟,也有人赞许其人性化考量。
多位业内专家对当前状况的点评颇为犀利。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胡鞍钢指出:“职场吸烟问题本质是制度滞后于需求,需要将烟草管控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则建议:“应效仿新加坡模式,对特定行业实行分级管理,高风险岗位如金融、法律等应执行更严格的禁烟标准。”
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一家老字号烟店,记者亲眼目睹了“软包五星苏烟多少钱一包”的询问场景。一位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一边掏钱包一边说:“现在不抽不行啊,跟客户谈生意,递上这个才显得有诚意。”他顺手买了一包75元/包的香烟,随后又补充道:“价格涨了,但品质还是没得说。”这种消费心态,或许正是烟草行业在严监管下依然保持韧性的深层原因。
随着“七一”后第一个工作周的展开,全国多地烟草局已启动“控烟执法月”专项行动。但记者观察发现,在写字楼、高档餐厅等场所,吸烟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一位不愿具名的烟草经销商坦言:“只要社交需求存在,烟草就有市场。现在大家更聪明了,会利用各种‘灰色地带’。”这种复杂局面,预示着烟草行业的控烟之路仍任重道远。
标签: 软包五星苏烟多少钱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