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的持续调整,消费者对于“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的讨论热度不减。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点发现,尽管国家烟草专卖局多次强调控烟政策,但低价位香烟市场依然活跃,尤其在经济压力下,不少烟民选择在价格敏感区间寻找“性价比”。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烟酒店,店主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十八块钱的烟选择确实不少,比如‘红河’、‘黄山’还有一些地方品牌,但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口感和品牌认可度。”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烟草市场分析报告》,低价烟销量同比增长8.3%,这一数据与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缩减非必需开支的趋势相吻合。记者采访了多位烟民,来自上海的陈先生表示:“现在工作不好找,收入不稳定,十八块钱的烟能买一包,至少还能抽几天。”他提到,自己最近从“利群”换到了“红河”,尽管口感略有差异,但价格优势让他难以拒绝。
行业专家对此现象持不同看法。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低价烟市场的繁荣,恰恰反映了控烟政策的短板。许多国家通过提高最低售价来减少青少年吸烟率,但我国目前仍允许低价烟存在,这无疑为烟草依赖人群提供了‘经济替代品’。”他进一步解释,从公共卫生角度看,低价烟的广泛流通会间接增加吸烟总人数,这与国家倡导的健康中国战略背道而驰。
然而,烟草行业的市场逻辑并非如此简单。记者查阅了2025年一季度烟草行业财报,发现尽管低价烟销量增长,但利润率最高的仍是中高端产品。某大型烟草企业内部人士透露:“我们也在调整产品结构,比如推出‘细支’和‘低焦油’系列,试图引导消费升级。但现实是,很多消费者对高价烟的接受度有限。”
在监管层面,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制品价格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烟草部门需定期抽查零售价格,杜绝“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偏远地区的烟草零售点仍存在“明码标价但实际优惠”的现象。例如,在云南某县,一包标价18元的香烟实际成交价可能低至16元,店主解释:“这是长期客户,总得给点面子。”
消费者对低价烟的态度也呈现出两极分化。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晒出自己购买的“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清单,包括“玉溪(软)”、“娇子(红)”等品牌,并配文称“经济实惠”。但也有人表示担忧:“便宜烟的添加剂会不会更多?长期抽对身体影响大吗?”这类问题折射出公众对烟草安全的隐忧。记者联系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强调:“无论价格高低,烟草危害都是明确的,不存在所谓的‘健康烟’。”
与此同时,电子烟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烟草的空间。据《2025年电子烟行业白皮书》显示,上半年电子烟销售额同比增长22%,部分烟民开始尝试“双轨制”——在场合允许时抽电子烟,在无法替代时选择低价烟。一位电子烟品牌代理商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老烟民会问,‘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和‘你这个电子烟多少钱’,说明消费习惯正在转变。”
回到烟草零售端,记者在广州市天河区某便利店看到,烟柜上摆放着“红塔山(经典1956)”、“双喜(硬)”等18元档次的香烟,旁边还附有“扫码购”二维码,提示消费者可享受“满三包减五元”的促销活动。店员称:“这种捆绑销售能提高客单价,但真正买的人还是单包的居多。”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博弈下,低价烟的未来走向仍存变数。记者注意到,部分省份已经开始试点“最低零售价”制度,例如江苏省要求所有香烟不得低于25元/包,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控烟与市场平衡的尝试”。但短期内,十八元档次的香烟仍将是烟草市场不可忽视的一环。正如一位老烟民所言:“便宜烟能让我喘口气,但真要戒烟,恐怕还得靠决心,而不是价格。”
至于“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记者整理了一份参考清单:红河(软)、黄山(红方印)、红塔山(经典)、双喜(硬)、玉溪(软)、娇子(红)等,这些品牌在不同地区的实际价格可能因税收和渠道差异略有浮动,但基本保持在18元上下。消费者在购买时,除了关注价格,更应考虑健康风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权衡。
标签: 十八块钱都有什么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