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烟草行业市场净化工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烟草市场持续保持高压监管态势,多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假冒伪劣烟草制品流通。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烟草零售终端发现,尽管监管力度加大,但市场上仍有部分不法商家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售香烟,价格混乱现象依然存在。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大型超市,记者以顾客身份询问香烟价格时,收银员表示:“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价格都差不多,但有些小卖部卖得更便宜。”记者随后走访周边多家便利店发现,同款“中华”香烟在不同店铺售价差异明显,正规渠道售价为85元/包,而部分小型零售点仅售70元,疑似存在非法进货渠道。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透露,近期查获的一批假冒“利群”香烟,外包装与真品几乎无异,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这给市场净化带来极大挑战。
针对市场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25年6月发布《关于加强烟草市场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零售终端管理,推进“一店一码”溯源系统全覆盖。记者从行业内部获悉,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0%的烟草零售户接入该系统,但仍有部分偏远地区存在监管盲区。广东烟草专卖局一位执法人员向记者坦言:“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监管难度就多大。像‘双喜’、‘红塔山’这些大品牌还好,但一些地方性小品牌更容易被仿冒。”
在消费者端,多位烟民对市场净化工作表达了不同看法。北京市民张先生(化名)表示:“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我基本只认三个,其他都不敢买。上次在火车站买的‘玉溪’味道不对,后来才知道是假的。”而另一位上海烟民李女士则认为:“价格太贵了,正规店买不起,只能去网上找代购。”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消费者因价格因素选择非正规渠道,加剧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行业专家对此现象分析指出,烟草市场净化面临多重困境。中国烟草学会研究员王伟(化名)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监管成本就多高。我国卷烟品牌超过200个,加上不同规格和口味,市场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他建议,应加大对零售终端的培训力度,提高店主辨别假冒产品的能力,同时完善消费者举报奖励机制。
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2024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对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烟草制品的行为,最高可处货值金额的三倍罚款。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一名通过社交媒体销售假冒“ Marlboro”香烟的男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该案例成为行业警示。
记者还注意到,烟草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云南中烟推出的“云烟智行”平台已实现从生产到零售的全链条追溯,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真伪。但该平台负责人坦言,目前仅覆盖其旗下品牌,全国性整合仍需时日。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司长刘强在2025年行业工作会议上透露,未来将推动建立统一的全国烟草产品追溯体系,预计2026年底前完成试点。
在国际对比方面,记者查阅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发现,我国烟草市场净化水平仍低于新加坡、挪威等烟草控制先进国家。新加坡通过立法规定所有烟草制品必须通过授权零售商销售,违法者最高可面临10万新元罚款。相比之下,我国仍有大量非授权零售点存在。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不愿具名的烟草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有多少种利益纠葛。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方品牌监管宽松,而全国性品牌则面临更严格检查。”这一说法在后续调查中得到部分印证,记者发现某些地方性品牌香烟在本地市场销售相对“自由”,而“中华”、“玉溪”等全国性品牌则几乎100%来自正规渠道。
随着2025年夏季来临,烟草市场迎来传统销售旺季。多地烟草公司提前调货,确保供应充足。山东省烟草专卖局数据显示,6-7月全省烟草销量同比增长5.3%,但与此同时,假冒伪劣产品举报量也上升了12%。这种“双增长”现象让监管者倍感压力。
在消费者教育方面,多地烟草公司联合疾控中心开展“健康中国”主题宣传活动。广州市越秀区一家烟草专卖店内,店员向顾客发放《烟草危害科普手册》,并详细解释不同品牌香烟的焦油含量差异。市民陈女士表示:“以前只关心价格,现在知道怎么选危害小一点的烟了。”这种从“控假”到“控害”的理念转变,被认为是市场净化工作的更高层次目标。
综合各方信息来看,2025年烟草市场净化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挑战依然严峻。从生产源头到零售终端,从法律监管到消费者教育,各个环节仍需持续发力。而“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市场复杂度,更是监管智慧与执行力的考验。
标签: 现在烟有多少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