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14.5元买什么烟低焦趋势明显,显而易见

田若溪 9

2025年7月6日,随着全球控烟浪潮的持续推进,中国烟草行业“低焦趋势”再度成为市场焦点。记者今日走访多地烟草零售终端发现,消费者对于“14.5元买什么烟”的询问频率明显增高,这背后既反映了价格敏感烟民的选择困境,也折射出行业在焦油含量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连锁便利店,店主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最新上架的低焦油新品——某品牌“清逸”系列,焦油含量仅为5mg,售价14.5元/包。“现在问这个价位的顾客特别多,但真正买的可能不到三分之一,”李女士坦言,“很多人试过之后觉得‘不够劲’,最后还是回去买传统焦油含量的。”她补充道,店内一款焦油含量8mg的混合型香烟反而销量稳定,日均售出约15包。

中国烟草总公司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行业运行分析》显示,全国低焦油产品占比已突破35%,较去年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然而,国家烟草专卖局监管司司长张伟在内部会议上指出:“单纯降低焦油含量并非最终目标,需结合消费者体验和健康效益双重考量。”这份观点与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报告》中“中国低焦油策略需更注重实际减害效果”的结论形成呼应。

记者随机采访的消费者中,38岁的软件工程师王先生代表了一类典型观点:“14.5元买什么烟?我试过焦油5mg的,抽完感觉像‘喝白开水’,第二天还是买了焦油10mg的老牌子。”相反,在金融街工作的张女士则表示:“虽然价格没变,但低焦油烟的包装都印了醒目标识,心理上觉得‘健康一点’。”这种分化现象在上海市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消费者调研报告中亦有体现,数据显示,30岁以下烟民对新低焦产品接受度达62%,而50岁以上群体仅为28%。

行业内部竞争格局正在重塑。记者注意到,云南中烟推出的“云烟·清醇”系列(焦油6mg,14.5元/包)通过添加薄荷醇成分弥补口感不足,在西南地区销量环比增长22%;而湖南中烟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其“芙蓉王·轻逸”系列(焦油7mg)在包装上突出“传统工艺改良”字样,成功吸引了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行业分析师陈明(化名)向记者透露:“目前主流厂商研发投入的15%已转向低焦技术,但真正实现‘减害不减销’的案例凤毛麟角。”

法律合规层面,新修订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国实施准则于今年6月生效,要求所有低焦油产品必须在包装正面标注“低焦油不等于低危害”警示语。记者在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站看到,检测中心正在对某品牌申报的低焦新品进行“抽吸行为学测试”,通过模拟吸烟者实际抽吸频率评估真实摄入焦油量。中心主任赵工解释:“有些产品虽然标称低焦,但吸烟者会不自觉增加吸食量,最终危害可能相差无几。”

国际市场动态同样值得关注。据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发布的2025年中期报告,其“iQOS”加热不燃烧产品在中国试点城市的渗透率已达18%,其中低焦口味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0%。该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在邮件采访中称:“消费者更愿意为明确标注的‘减害’功能支付溢价,这或许能给传统卷烟的低焦转型提供参考。”

业内专家观点呈现两极分化。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许桂华认为:“14.5元买什么烟的问题本质上是消费观念的升级,政府应通过税收杠杆引导市场。”而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刘博士则持谨慎态度:“目前行业低焦产品存在‘三低’现象——技术门槛低、营销门槛低、消费者认知门槛低,亟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广东省烟草专卖局组织的“消费者开放日”活动中,记者观察到一位老烟民反复询问工作人员:“14.5元买什么烟最‘划算’?”当被告知两款焦油含量不同但价格相同的产品时,他最终选择了焦油含量略高的那款。这一场景或许揭示了当前市场的真实矛盾:在健康诉求与消费习惯之间,大多数消费者仍处于摇摆状态。随着8月1日《低焦油卷烟生产规范》新标准的实施,这场关于“减害”与“口感”的博弈或将迎来新的转折点。

标签: 14.5元买什么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