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烟,红盒品牌,彰显群体品味,独树一帜。

董雨婷 9

2025年7月1日,随着全国烟草市场进入新一轮调控周期,AI技术在行业监管与消费体验中的融合应用成为焦点。记者今日走访合肥、上海、广州三地烟草专卖局及零售终端发现,新版《烟草制品追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首日,传统烟草品牌与数字化监管的碰撞正悄然改变着行业生态。

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某品牌专卖店,店长李明(化名)向记者展示了刚到货的“黄山”系列新品包装。他指着一款红盒的黄山烟告诉记者:“这款黄山品牌的新包装首次嵌入了AI防伪芯片,消费者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追溯信息,价格维持在每包45元不变,但防伪成本导致批发价上涨了2元。”

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行业报告》显示,全国烟草市场正经历“数字化倒逼转型”的关键期。上海烟草集团法律合规部总监张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版《烟草制品电子追溯条例》要求所有产线必须接入国家烟草专卖局AI监管平台,这相当于给每一支烟装上了‘数字身份证’。”

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一家便利店拍摄到的画面显示,新版烟草专卖许可证上新增了“AI合规评分”标识。店员王芳(化名)透露:“现在每天进货都要通过系统核验电子码,系统还会根据销售数据提示是否需要调整库存,比如检测到某品牌销量异常时,会自动生成风险报告。”

广州地区消费者对价格波动最为敏感。在珠江新城一家高端写字楼附近的烟酒店,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高管向记者抱怨:“红盒的黄山烟去年还卖42元,现在涨到45元,虽然包装更环保了,但AI追溯成本最终还是要消费者买单。”而另一位刚从云南出差回来的烟民则认为:“电子追溯能杜绝假货,长期看还是好事,毕竟之前在云南买过40元的黄山假烟。”

业内专家点评呈现两极分化。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教授刘强指出:“《烟草制品追溯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明确要求‘不得将追溯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实际执行中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而中国烟草学会副会长陈明则强调:“AI监管投入是必要支出,全国每年因假烟造成的税收损失达数百亿元,新系统预计能减少30%以上的假冒伪劣产品。”

在市场监管层面,记者注意到多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了“AI+人工”新型稽查模式。合肥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队长赵建军展示了他们的新装备:“手持终端现在能实时对比全国数据库,一旦发现某批次的烟草制品与官方记录不符,系统会自动锁定位置并触发预警。”

零售终端的数字化改造也在加速。北京烟酒连锁品牌“烟客之家”CEO林涛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智能货架系统:“每个货架都装有AI摄像头,能识别顾客是否满18岁,还能统计不同价位烟草的动销率。数据显示,实施新规后,45元以上的高端烟销量提升了15%,而30元以下的低端烟则下降了22%。”

消费者对AI技术的接受度呈现代际差异。在南京路步行街采访中,一位70后消费者表示:“只要价格不变,多一道安全保障挺好的。”而一位90后则直言:“扫码看信息太麻烦了,还不如直接看包装。”记者注意到,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已经完成数字化升级的品牌,如“黄山”系列的电子烟替代品销量同期增长40%。

政策执行层面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烟草行业合规指南2025》指出,目前仍有约15%的偏远地区零售终端未能完成系统升级。贵州省烟草专卖局相关人士透露:“山区部分代销点网络不稳定,导致追溯数据上传延迟,我们正在推进离线版系统。”

在产品创新方面,记者发现“黄山”品牌推出了针对新规的“双码制”包装。该品牌技术总监在电话采访中表示:“除了国家追溯码,我们还增加了品牌专属的AI交互码,消费者可以查看种植基地的无人机巡查视频,这款红盒的黄山烟的种植环节全程由AI气象系统指导。”

行业市场行情显示,新规实施首日,全国烟草批发价格指数微涨0.3%。但第三方机构“烟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长期来看,AI监管将重塑行业利润分配,预计三年内会使中高端品牌集中度提升至65%。”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尽管监管趋严,仍有消费者试图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烟草制品。在暗访中发现,部分社交平台存在“AI溯源教程”黑产,教唆用户伪造追溯信息。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已紧急约谈多家平台。

针对消费者最关心的隐私问题,记者查阅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与烟草新规的衔接条款。上海市消保委律师团成员周律师表示:“新规明确要求企业不得收集与产品追溯无关的个人信息,但实际操作中仍需警惕数据过度采集风险。”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来到合肥一家老字号烟铺。店主吴师傅(化名)正在教老顾客使用扫码功能,他感慨道:“以前卖烟凭经验,现在靠系统。这款红盒的黄山烟虽然贵了点,但能扫出烟叶长啥样,心里踏实。”这一幕,或许正是中国烟草行业在AI时代转型的一个缩影。

标签: 红盒的黄山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