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全国烟草行业监管动态持续引发关注。根据最新报道,国家烟草专卖局近日再次强调“网上不能卖香烟”的监管红线,并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打击线上线下渠道的违规售烟行为。记者了解到,此次行动针对部分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存在的隐蔽售烟链接,已查处多起典型案件,涉及金额超百万元。行业专家指出,尽管电子烟监管逐步规范化,但传统烟草的线上销售仍属明令禁止范畴,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烟草制品零售点必须取得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禁止通过互联网销售烟草制品。”
在市场层面,2025年第二季度烟草行业整体表现平稳,但部分地区出现“烟价波动”现象。记者走访北京、上海等地的烟草专卖店发现,部分品牌如“中华”硬盒(市场价约75元/包)、“利群”软盒(市场价约50元/包)价格保持稳定,但少数二线品牌因渠道管控不严出现溢价。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可能与部分经销商试图通过非正规渠道牟利有关,但监管部门已通过价格监测系统加强追踪。”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真伪辨别”的咨询量上升,有烟民反映在非授权渠道购买到外观相似但口感差异明显的产品,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公众:“正规渠道销售的烟草制品均有防伪标识,切勿轻信低价诱惑。”
法律合规领域迎来新动向。7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将“明知他人用于非法售烟仍提供技术支持”的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北京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的张律师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规定填补了网络售烟监管的空白,平台方若疏于审核,可能面临连带责任。”反观行业自律,中国烟草总公司旗下子公司近期发布《2025年渠道合规白皮书》,承诺加大内部抽查力度,要求所有零售终端安装“智慧监管”系统,实时上传销售数据。某省级烟草公司负责人坦言:“数字化手段虽提高了合规效率,但‘网上不能卖香烟’的原则不会动摇。”
消费者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位长期吸烟的市民李先生表示:“现在买烟只能去实体店,有时排队半小时,确实不便。”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支持监管:“我身边有人在网上买过烟,后来被查到罚款,这种‘走捷径’的行为应该禁止。”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10位受访者中,7人认为当前监管“力度足够”,3人建议优化线下购烟体验。此外,有消费者注意到,部分城市试点“自助购烟机”,通过人脸识别和实名认证实现合规销售,但普及率仍较低。
国际视角下,全球烟草监管趋严态势明显。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已有超过80个国家禁止线上售烟,其中欧盟拟于2026年推出《数字烟草销售禁令》。国内专家认为,我国监管政策与国际接轨的同时,需结合本土实际调整节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的王研究员指出:“线上售烟的隐蔽性极强,一旦放开,将严重冲击控烟成效,这也是‘网上不能卖香烟’长期坚持的核心原因。”
在行业市场行情方面,2025年上半年轻度增长态势持续。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烟草税收同比增长5.3%,但利润增速放缓。有分析认为,这与控烟政策加码、消费升级趋势相关。记者获悉,某头部品牌正在研发“低焦油”新品,计划通过技术改良而非价格战抢占市场。然而,市场对高价烟草的需求依然旺盛,广州一位烟酒店店主透露:“高端产品如‘双喜(经典1956)’(市场价约60元/包)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两成,说明消费者更看重品质而非价格。”
记者注意到,部分烟民对“电子烟替代”的讨论增多。尽管电子烟监管已趋严,但仍有消费者尝试用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替代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5年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显示,戒烟率较去年提升1.2个百分点,但复吸率居高不下。有专家建议,应将烟草监管与公共卫生政策更紧密衔接,例如在购烟点设置戒烟宣传栏。
针对“网上不能卖香烟”的执行细节,监管部门透露将进一步细化处罚标准。根据修订后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对个人违规售烟的罚款上限从3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单位则从10万元升至20万元。一位参与执法的基层工作人员表示:“近期查获的案件中,有通过直播带货、私域群组等新型渠道售烟的,技术手段需同步升级。”
在消费者维权方面,新规明确购买到非法渠道烟草制品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举报电话12315将优先处理此类投诉。记者发现,近期各地烟草专卖局官网增设“违规线索举报”专栏,部分城市还推出“扫码验真”小程序,消费者扫描烟盒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销售渠道合法性。一位刚通过小程序成功验真的市民说:“虽然麻烦点,但能确保买到真烟,值得。”
标签: 网上不能卖香烟